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田里的稻谷飘香,车间正在忙着加工。在中粮成都产业园的大米加工生产工厂,洁白透明的米粒经过洗选、去壳、磨粉等一系列工序,被包装运往千家万户,收获从田间到餐桌的交接开始了。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米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?中粮福临门天然风味系列 大米损耗代码为“9%”。针对传统碾米过程中过度抛光导致籽粒和养分流失的问题,科研团队对300余种大米的香气和成分进行分析,最终发现,将大米的碾米程度控制在9%有效充分保留了米粒的原味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加工损失,并减少了制造过程中的食物浪费。 “粉碎谷物就像削苹果皮,越难剥,浪费越多。科学计算揭示了稻米的黄金碾米程度,每吨稻米可多产32公斤稻米。这项技术如果在全国推广,相当于新增100万亩良田。”齐生民,中粮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粮食研发中心副主任。在附近的面粉厂,4条生产线高速运转,每天约1800吨小麦被加工成面条粉、馒头粉、扁豆粉、瓦杜拉粉等各种产品。水分管理是小麦加工过程中提高出粉率的关键。中粮粮粉管理部总工程师李强表示,节粮g加工不仅需要集约化生产,还需要工艺细节的创新。在正常的面粉加工过程中,研发人员对面粉生产线的冷却设备进行了改进,显着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损失,提高了小麦的利用率,实现了节约粮食。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就等于增加粮食产量、扩大“看不见的良田”,对于建设强大的国家粮仓至关重要。保证粮食质量和加工环节,除了减少损失外,行业还应在整个产业链中引入“吃干、榨净”的理念,让过去的剩菜变成今天的香饽饽。在成都铁骑力士食品有限公司工厂的生产车间内,工作人员正在对白酒豆、酱油豆等原料进行生物发酵。邓先锋 铁骑力士食品董事长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我国有丰富的未充分利用的农业资源和副产品。科研团队选用协同细菌酶技术,提高四川省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,重点以鲜粮废弃物为非常规原料进行发酵,通过好氧、厌氧定向酶解、破壁等体外预处理,实现当地资源的快速利用,并大幅降低饲料成本。在我国,豆粕和玉米一直是重要的饲料原料。为进一步促进饲料粮节约减量,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推进饲料豆粕减量替代,积极开拓新粮食资源。邓先锋介绍,铁企已成功开发应用32种非粮资源有机新型饲料,在饲料中减量和替代豆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初步估计玉米替代量减少20%,豆粕替代量减少25%。 %。 “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将谷物转化为主产品,更要从单一谷物中获得多重价值。”李强说,以前,像麦麸之类的东西可能大部分都是直接作为生产废料进行加工的,但现在,有了新技术,它可以作为全麦面粉的原料。这可以减少食物浪费,提高经济效益,让您节省食物并充分利用食物。 (商报记者 季文辉)
每日更新